外周和腔内血管治疗
我国血管外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年轻而蓬勃发展的学科。同时,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10余年兴起的“血管腔内治疗”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显著优势迈出了血管外科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步。
符伟国 董智慧 王玉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血管腔内治疗成为外周血管疾病主导疗法
我国血管外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年轻而蓬勃发展的学科。同时,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10余年兴起的“血管腔内治疗”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显著优势迈出了血管外科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步。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以来,每年接受腔内治疗病例数、从业医生人数、以及新开展的医疗单位数量快速增长,在国人多发的主动脉夹层等某些亚领域的腔内治疗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完成全球最大样本的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从血管外科手术总量的构成比来看,国内腔内治疗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超越传统开放手术成为主导的治疗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为例,达到70%以上。
血管腔内治疗的健康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
不断提高专科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和建立壮大“专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专科医生队伍,是促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国内健康普及与发展的首要因素。在西方发达国家,血管外科医生与心内科、介入放射科医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培训和学习,获得相应执业资格后方可进入临床操作,而我国尚缺少这种规范和培训平台。国内从事血管腔内治疗的医生主要来自血管外科、心内科和介入放射科。血管外科医生的优势是熟悉血管外科疾病的病理生理和解剖,能够通过腔内和开放手术两条途径开展治疗,必要时可两者结合,尤其在腔内治疗出现并发症时可中转开放手术;另一方面,血管外科医生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导管导丝等腔内操作技术,这与直观、直接的传统外科操作存在明显区别,要做到得心应手需要经历较长的学习曲线。相反,心内科和介入科医生具有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而对疾病的系统治疗,包括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的选择、并发症处理、术后随访等方面相对生疏。因此,单独以某学科的技术专长开展血管腔内治疗存在弊端,只有多学科合作才是合理、正确的发展方向。
CEC搭建专业、规范和系统的血管腔内治疗培训平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于2008年联合开办了“中国血管论坛(China Endovascular Course,CEC)”,每年一届,以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教程为基础,邀请血管外科、心内科、介入放射科、神经内/外科,以及血管病药物治疗等多学科的专家同堂授课;以血管疾病腔内治疗为核心,专家授课结合手术演示转播,转播实时配有术者对疾病处理思想和操作流程的详细介绍,有来自不同专业和流派的专家进行点评,有会场听众的开放式即兴提问与交流,集直观性、思辨性和操作性于一体,使大家在有限的培训时段里进行极富效率且印象深刻的学习。
开办3年以来,CEC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认可,参会学员、授课专家和手术转播台次逐年递增。2010年CEC的课程和演示转播涵盖了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颈动脉狭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血管外科常见病,讲座和讨论内容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手术演示转播既有经典病例,处理相对容易,主要着眼于让学员掌握和了解手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领;又有疑难复杂病例,将多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尤其注重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有机结合,强调避免“为了刻意开展腔内治疗而偏废传统开放手术”,只有学会用开放和腔内手术“两条腿”走路,根据病情从“对患者有利、对治疗有利”的角度出发,合理选择,才最有可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CEC的成长道路及风貌正如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历程,同样年轻、辉煌并朝气蓬勃,已成为集血管外科、心脏内外科、介入放射科、神经内外科、全科和内分泌科医师于一体,溶多学科所长,与国际学术同步发展的开放式血管病诊治规范平台,从点到面引领我国血管医学界医师的执业过程逐步走向规范,缩小与国际间的差距,令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得到弘扬与发展,使中国的广大血管病患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