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心肌细胞一旦受损难以再生,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或STEMI患者。近几年研究发现,很多祖细胞能刺激受损心肌有效修复甚至有效再生,正因如此,在心血管领域,基于细胞(胚胎干细胞、脂肪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的治疗方法倍受关注,在本届ACC年会上,心肌内注射作为一种可以将“干细胞”有效地导入心脏的微创方法而再受亲睐。
心肌内注射后,心肌局部治疗的细胞保有量与注射方式、心肌细胞本身的生物和物理属性均相关。来自巴黎的Latere教授主要致力于心肌内注射过程中关键的物理学机制(与血液循环流失、注射液引起在间质之间的转运、穿刺针对组织的破坏引起的冲洗等有关问题)。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测定注射后局部细胞浓度,同时分别设计了2组独立的体内实验,每组12只种猪,第一组经心外膜注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第二组经心内膜下注射免疫荧光标记的猪骨髓间质干细胞,通过荧光活化细胞分选系统(FACS)测定注射1h后细胞持有量。研究发现,不同的心肌内注射方式在血液及心肌间质中显示出不同的细胞浓度时空变化趋势;同时,不同的注射参数(针的型号、穿刺速度等)也会对心肌内细胞扩散产生影响。据此,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注射导管,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MyoStar注射导管,该新型的导管注射后1h干细胞保有量上升了3~5倍,从而验证了不同设计的穿刺针在干细胞注射后细胞的保有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Latere教授认为:心肌内注射生物制剂,如果能通过设计理想的注射导管导入,临床疗效将得到显著的提升。